當年,老卡斯伯特在創建家宅時,雖然沒有隱居森林,但也盡最大可能遠離了其他住戶。
在美國等西方國家,大概有一半的婚姻會以離婚告終,其中不少都已有子女,再娶再嫁也頗常見,於是繼母繼父的存在大多並非生母生父的逝世。然而,對心中想要裝堅強的男人來說,離婚又再婚卻有連自己都忽略的恐懼——害怕失去子女,也畏懼婚姻再度觸礁。
繼母的負面形象常被這些童話故事廣為傳播,眾所皆知的。夾在中間的老公,因為罪惡感而溺愛子女,因為自認理虧,更可能會任由子女使喚,而且給予更多金錢上的寵溺。其實,這些童話故事還有一個共同點是,故事主角的生母都因各種因素逝世,所以父親才再娶——畢竟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期,女人生育的風險極高。有許多繼母也想要當好後媽的角色,但沒有人是完美的,在巨大的壓力下,即使是再善良的人,也都會憎恨、嫉妒和憤怒,溫絲黛也曾一怒之下把女兒亂丟在地上的東西掃地出門。溫絲黛在美國密西根大學念人類學、在耶魯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的博士學位,博士論文探討早期的精神分析和人類學
如果當上後媽,會遭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挑戰?暢銷書《我是一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。她最有名的《我是一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。18–29歲的在同期卻升了3分。
值得注意的是認為林鄭不合格的比例由最高峰的77%下降至最新的64%,幅度其實十分大。行文至此,似乎要找個別的群組出來完全解釋林鄭的評分上升有點困難,對林鄭的不滿放緩是頗為整體的現象。第一個我想到的問題,是平均值本身很容易受極端值所影響。換言之,雖然香港人對林鄭普遍來說還是相當討厭,但討厭的程度同時普遍有所緩和。
自從反送中運動開始以來,林鄭的評分不停暴跌,到了十一月起只有20分左右。不過,在大家又來罵老年人之前,要注意到長者的評分其實頗為反覆。
不過,到底是所有的香港人對林鄭的評價都改善了,還是部分群體有所改善,還是要細緻一點的分析。如果和三月底的數據比較,可以見到大多數年齡層的增幅都是5分左右,唯獨是70歲或以上的增幅超過10分。從2月的最低點到5月最新的數據,給100分的比例沒有明顯增加,給0分的比例卻持續下降。例如70歲或以上的評分在最近一次其實比上一次下降了4分。
為此,我做了下面這個分析: 結果和假設剛好相反。說是怪,是相對過去一年的評分而言。與此同時,給1–49分,50分,51–99分的都有所增加。文:梁啟智 話說最近兩個月出現了一件怪事: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所得的特首林鄭月娥評分不斷上升。
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,作者Medium。最新的數據是18–29歲給8.7分,70歲或以上的給46.3分
不過自從二月底開始,林鄭的民望卻谷底回升。最新的數據是18–29歲給8.7分,70歲或以上的給46.3分。
當然,即使最新的數據也是截至5月4–6日,未反映母親節衝突和立法會內會衝突升溫帶來的影響,要等下一輪的數據才能看得到。說是怪,是相對過去一年的評分而言。如果和三月底的數據比較,可以見到大多數年齡層的增幅都是5分左右,唯獨是70歲或以上的增幅超過10分。換言之,雖然香港人對林鄭普遍來說還是相當討厭,但討厭的程度同時普遍有所緩和。18–29歲的在同期卻升了3分。行文至此,似乎要找個別的群組出來完全解釋林鄭的評分上升有點困難,對林鄭的不滿放緩是頗為整體的現象。
文:梁啟智 話說最近兩個月出現了一件怪事: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所得的特首林鄭月娥評分不斷上升。第一個我想到的問題,是平均值本身很容易受極端值所影響。
自從反送中運動開始以來,林鄭的評分不停暴跌,到了十一月起只有20分左右。例如70歲或以上的評分在最近一次其實比上一次下降了4分。
值得注意的是認為林鄭不合格的比例由最高峰的77%下降至最新的64%,幅度其實十分大。不過,在大家又來罵老年人之前,要注意到長者的評分其實頗為反覆。
文章獲作者授權轉載,作者Medium。不過,到底是所有的香港人對林鄭的評價都改善了,還是部分群體有所改善,還是要細緻一點的分析。從2月的最低點到5月最新的數據,給100分的比例沒有明顯增加,給0分的比例卻持續下降。林鄭從谷底至今增加了接近10分,可以是代表一個整體的提升,也可以是在大多數人評分不變的情況下,極少數人由給80分變成給100分所致。
為此,我做了下面這個分析: 結果和假設剛好相反。與此同時,給1–49分,50分,51–99分的都有所增加。
這會否影響到未來的選舉,值得謹慎觀察」 大二升大三,段戎完成《音癡》,但大三時期,面對商學院的市儈環境,每個人都在激烈競爭誰可以到更好的公司競爭,她分外焦慮,感覺自我迷失,好像得要拚命捉住潮流,證明自己能生存在商學世界裡,自然無法回到寫作的狀態,彷彿缺乏感受力。
段戎語音鏗鏘有勁:「但只要我開始書寫,所有的懷疑就消失。於是,段戎寫成短文,也寫出〈節點〉這首詩,「其實,當下的情景很普通,但書寫好像都是在腦補和幻想啊,尤其是感情的部分。
段戎掏心掏肺地講:「但寫作真的需要感受力。我相信,同一個載體裡面,可以轉嫁不同的體驗。抑或魏如萱〈星期三或禮拜三〉無比觸動她,段戎指出是因為某日,她到圖書館唸書,跟她偷戀的男生一起走回家,同行一段路夢幻異常,她渴望活在那日的循環,回到那五分鐘。但我會一直追問自己,究竟現在是誰,能夠做什麼?而寫是我唯一可以抒發、說話的方式,它是不會被消弭的。
現在長大了,好像會忘記愛是什麼模樣。短文則全部都是我的真實故事,也暗暗對應前面的某17首詩,獻給人生的某些片段。
我沒有必要覺得自己奇怪,就算跟主流不一樣,也沒有關係。此書收錄47首詩、17篇短文,段戎說:「如果我使用他人的故事,也一定是因為有共鳴,帶著自身的片段。
」喜歡星象、看天空的柏森提到《灰矮星》中的〈獵戶或小熊〉,也是她真實的經歷,在深夜時分,她孤伶伶離開對方的住所,抬頭望見滿天的星星,腔調裡都是傷懷:「我心知肚明是不會有結果的戀人,一切終將結束,但還是情不自禁的吸引,像是自毀,直入黑洞。」她苦笑著說:「年紀愈輕,愈敢大聲說愛。